北京时间6月16日凌晨,世界女排联赛菲律宾帕赛站的一场焦点战中,此前保持不败金身的中国女排遭遇了开赛以来的首场挫折,在与劲旅哥伦比亚队的交锋中,中国队在关键的第二局战至23平后,主攻手庄宇珊的发球被裁判判罚超时违例,这一极具争议的判罚直接送给对手一个局点,心态受挫的中国队随后再失一分,以23-25遗憾丢掉第二局,这场意外的失利也彻底扭转了比赛势头,最终中国队以大比分1-3不敌对手,吞下本届赛事首场败仗,这场比赛的戏剧性转折,不仅让一场原本势均力敌的较量蒙上了争议的阴影,更给志在练兵和抢分的中国女排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
比赛伊始,中国女排延续了此前几场的良好状态,凭借李盈莹在四号位的强势突破和袁心玥的快攻掩护,球队迅速进入节奏,以25-21较为顺利地拿下第一局,从第二局开始,场上风云突变,哥伦比亚队明显加强了对李盈莹的重点拦防,同时她们自身顽强的防守和快速的反击开始发挥威力,两队比分从一开始便陷入胶着,交替上升,多次出现平局。
比赛的真正转折点出现在第二局尾声,当比分来到23平时,中国队获得发球权,轮到年轻主攻手庄宇珊站上发球区,全场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每一次得失分都可能决定本局的归属,庄宇珊在准备发球时,似乎对抛球高度或出手时机稍显犹豫,这个过程持续了大约七到八秒,就在她即将挥臂击球的瞬间,当值第二裁判的哨声尖锐响起,手势明确指向庄宇珊——发球超时违例。
根据国际排联(FIVB)现行规则,裁判鸣哨示意发球后,发球队员必须在8秒内将球击出,这一判罚来得极其突然,不仅场上的中国队员一脸错愕,连教练席上的主教练蔡斌也立刻向裁判提出质疑,认为判罚过于严苛且在如此关键比分下缺乏必要的弹性,电视转播慢镜头回放显示,从裁判鸣哨到庄宇珊最终被判定违例,时间点确实处在规则边缘,存在一定的争议空间,裁判维持原判,哥伦比亚队凭借这个意外的“礼物”将比分改写为24-23,拿到局点,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显然影响到了中国队的情绪,在随后的一个回合中,中国队一攻未能打死,哥伦比亚队抓住防反机会,一锤定音,以25-23逆转拿下第二局。
这一局的失利,如同一个泄气阀,让中国女排此前积攒的士气和节奏戛然而止,随后的第三局,中国队场上队员显得有些心神不宁,一传体系出现波动,进攻成功率明显下降,而哥伦比亚队则越战越勇,以25-20再下一城,尽管中国队在第四局试图重整旗鼓,但关键时刻把握能力不足的老问题再次暴露,最终以22-25告负,从而以总比分1-3输掉了整场比赛。
纵观整场,除了那次争议判罚的直接影响外,中国女排自身暴露的问题更值得深思,在遭遇突发的不利判罚时,球队整体的心理调节能力显得不足,从第二局末到第三局初,队员们的情绪明显受到干扰,未能及时从争议和挫折中走出来,导致技术动作变形,战术执行效率降低,这反映出球队在应对比赛意外事件、保持心态稳定性方面仍有欠缺,当核心进攻点李盈莹受到针对性限制时,其他乐天堂fun96攻手未能及时站出来分担得分压力,接应龚翔宇的进攻效率起伏较大,另一位主攻王云蕗的突破能力在面对高拦网时也显得办法不多,暴露出球队进攻点相对单一的隐患,在关键分(23平以后)的处理上,无论是战术选择还是个人技术发挥,都与世界顶尖强队存在差距。
对于年轻的主攻手庄宇珊而言,这次经历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作为球队的新生力量,她在比赛中展现出了不错的冲击力,但这次关键分上的判罚,无论是否完全合理,都给她上了深刻的一课,在国际大赛的高压环境下,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力求精确,对规则的理解和执行不能有丝毫马虎,这次挫折,若能正确消化和吸收,将对她的职业生涯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反观哥伦比亚女排,她们用这场胜利证明了南美排球的崛起并非偶然,球队核心、接应二传马琳延续了其暴扣模式,全场砍下最高的28分,成为中国队难以解决的强点,更值得称道的是她们顽强的比赛作风和抓住机会的能力,在第二局末段顶住了压力,并充分利用了对手心态波动的时机,最终锁定胜局。
这场失利虽然打断了中国女排的连胜脚步,但从长远来看,或许并非完全是坏事,它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球队在心理素质、关键分把握以及应对突发状况等方面的短板,在世界联赛这样的高水平练兵舞台上,及时发现问题远比一场比赛的胜负更为重要,对于主教练蔡斌而言,如何帮助队员尽快走出失利的阴影,总结教训,特别是加强在高压环境下对比赛规则细节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抗干扰能力,将是接下来训练的重点。
随着赛程的深入,对手将越来越强,比赛的容错空间也会越来越小,中国女排需要将这次争议判罚和憾失好局带来的阵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认真备战接下来的硬仗,唯有在技战术和意志品质上同时得到锤炼,才能在世界排坛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向着更高的目标稳步迈进,这场与哥伦比亚队的比赛,其意义远超一场普通的小组赛失利,它留下的思考,将伴随中国女排整个征程。
评论